冯太后教诲献文帝,眼前因为情况特殊,决不能杀贾秀,以防乙浑起疑,直接逼反了乙浑。但贾秀多谋,乙浑之策常出于贾秀,故贾秀又不得不得。
献文帝左右为难,冯太后意味深长地告诉献文帝,如贾秀杀不得,不妨引为已用。若贾秀背叛乙浑,则双方实力此长彼消,皇帝的胜算又多了一筹。
献文帝对太后之言将信将疑,他认为贾秀和乙浑沆瀣一气,怎么可能把贾秀收为皇帝所用呢?
冯太后告诉献文帝,言贾秀依附乙浑,只不过是看乙浑势大,欲借助乙浑来达到自己高升的目的。乙浑欲反,贾秀助之,也只是为了一已权欲之私。若乙浑谋反成功,依贾秀之功必为丞相之职。
然乙浑即使为帝,他必疑贾秀也因权大而惧怕贾秀仿效他,反过来对他也构成威胁,故乙浑必然也会防着贾秀一手。
冯太后看出了贾秀和乙浑间虽然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但各有所需,只是因为皇帝和太后在,所以在同一个目标下,各自的防范之心才没表露出来。冯太后要小皇帝好好想想,如何利用贾秀和乙浑内心的矛盾,来离间两人,收买贾秀,对付乙浑。
乙浑哪有冯太后这么睿智的眼光?他见献文帝如此安排,虽然金殿之上心中有所不快,可退朝回府之后,细思之下,却不禁大为高兴。
贾秀则大不一样,他已经认定,以乙浑之权势,太后又懿旨言小皇帝虽然亲政,可并无治国经验,凡事皆由乙浑作主,小皇帝根本不可能拒绝乙浑的奏章。
贾秀本也认定,乙浑已为丞相之职,自古以来,凡任丞相事者,皆不可兼任三公。他认为,就算乙浑不保荐自己为太尉,皇帝和太后也可能要按祖制,夺其太尉之职,最有可能由皇帝和太后信任的中书令高允担任。
若高允担任太尉,则太尉、司徒、司空皆为忠于太后与皇帝之人,按汉、晋制,丞相虽然位高于三公,然三公却分管天下之事,三公齐心,权力不输丞相。故贾秀才向乙浑提议,由自己来提任太尉之职,以防对手实力增加。
他没料到,非但自己没能当上太尉,中书令高允也没当上太尉,故贾秀心疑,皇帝既然亲政,虽然大事俱决于乙浑,但乙浑既任丞相又任太尉,这不合礼制之事,必定要改。而今居然毫无变化,太尉之职,竟然仍是由乙浑担任。
贾秀想到,这必是乙浑以势欺压小皇帝,而小皇帝在无奈之下,不得不当着百官面宣布,太尉之职仍由乙浑兼任。贾秀认定,这必是乙浑不肯放权,故而假借皇帝之口搪塞自己。
贾秀心中郁闷,虽然自己被提为吏部尚书,可掌实权的殿中尚书之职却交给了名不见经传的拓跋丕,而李奕竟然仍居其位。
贾秀疑这是乙浑怕自己尽掌禁卫兵权,日后难以驾驭,故意而为之,故而心中对乙浑渐生不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