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必须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杨邵文将突破口放在了纺织工具的改进上。本地手工纺织工具的落后,这是他很早就发现的问题,以前忙着做买卖没空去细细研究,如今要急着挖掘利润,他是要在这方面下苦工了。
在家中,他手拿一根鹅毛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他这是在机械制图。家中的毛笔实在不适合制图,附近也没铅笔出售,他只得自制了一根鹅毛笔代替。
杨邵文研究的对象,是飞梭和珍妮机,这两项引发英国纺织工业突飞猛进的技术。
要说起来,这应该是很简单的技术,人家已经发明一百多年了,发明人也不是什么大科学家,没道理他一个现代人做不出来。但想想是一回事,要做出来却是另一回事。杨邵文平时从不研究机械方面的知识,要他一下子制出这两个老古董也不是易事。
尤其是珍妮纺纱机,他只是听过发明人的故事。手摇纺车不小心被踢倒,哈格里夫斯看见被踢倒的纱锭仍旧能够运转后瞬间顿悟。原来纱锭也是可以竖着的,于是他便动手做了一台竖着八个纱锭的纺纱机,取名珍妮机,以后又制作了几十乃至上百纱锭的珍妮机,纺纱效率马上大幅提升。
干咧,纱锭竖着也可以纺,这个咱也顿悟了啊(这个也不需要他顿悟,杨邵文虽然不关心纺织业,但也知道现代的纱锭都是竖着的,),怎么这个珍妮机死活就是做不出来?
他结合了自己知道的一些简单机械原理,滑轮、皮带、杠杠、齿轮、轴承等机械结构都设想过,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三个方面的结构也设计了不少,但都不能凭此就纺出多锭的纱来。
画来画去,好像就是少了点什么。他从袁峄城处借来的几本西文书籍也没这方面的介绍。真是急得他抓耳挠腮,干着急。
杨玉华见大哥这几天关在家里,一个人涂涂画画,不由奇道:“哥哥,干嘛呢?”
“大哥在搞发明呢。发明个机器,一人就可以纺很多纱锭,纺纱可快了。玉华你自己也是个纺织户,看看大哥画的这个纺车有什么问题?”
“一人纺多个纱锭?”杨玉华有些不以为然:“那怎么成,纺纱是需要有人喂棉条的,多个纱锭,一个人可照顾不过来。”
是啊!要实现多纱锭纺纱,就需要将人工从喂棉工序中解放出来。这个要怎么实现呢?
珍妮纺纱机研究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结果,杨邵文将它暂且搁置,转而研究织布机的改进。
只要能研究出飞梭,将它安置在目前的木质织布机上,织布效率就会大幅提升。而他研究飞梭装置,倒是小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