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啦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啦 > 大唐风云三百年 > 第十五章【兵变】

第十五章【兵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杨玄感为什么要兵变?这个问题一会儿再讲。这里,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人。

杨玄感这次兵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策划人叫李密。由于李密在后文中还要隆重出场,所以我有必要在此先介绍一下李密,然后再介绍杨玄感的这次兵变。

李密,字玄邃,还有一个字叫法主,祖籍辽东襄平人。李密的曾爷爷叫李弼,和李渊的爷爷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前面已经说过,那是相当大的官——西魏级别最高的武官。他爷爷和他爹李宽也都是大官。到了李密的时候,和李渊一样,因为祖上的功劳,他继承了祖上留下来的官职,成为左亲卫府大都督,当然了这也是一个虚职。因为家庭出身好,根正苗红,所以到皇宫里当一名警卫人员——千牛备身。

这一天隋帝杨广上朝,无意中突然看到了一个年轻人,这人皮肤很黑,眼睛却黑白分明,当他看向杨广的时候眼神非常犀利,随即眼睛赶忙又转了回去。

杨广心中隐隐有一丝不快——在皇宫里当差的人怎么能眼珠滴溜乱转,随意四处乱看呢?他问跟随的宇文述:“这个黑小子是谁?我怎么从来也没有见过他?”

宇文述答:“这时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刚刚成为千牛备身的。”

杨广说:“我看此人看人的顾盼不凡,还是不要让他来当警卫了。”

宇文述答:“是,我这就让他回去!”

隋帝杨广不喜欢这个李密,让宇文述去赶他走。可是宇文述是个官场的老油条,他知道能在这里当上千牛备身的,都是标准的高官子弟,他们背后都有一股势力,如果自己这样一字不差地告诉李密,这种得罪人的事情就是自己背黑锅了。但是皇帝交待的任务又不能推卸,既要按照皇帝的意思办成事情,又要不得罪人,这就需要技巧了。

下班之后,宇文述把李密叫过来,先亲切询问了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对他表示了极大的关怀,然后用一种非常诚恳贴心的语气说道:“老弟的祖上都是当大官的,而老弟又是聪明才智之人,应该靠才能学识出人头地。如今在这些警卫保安的队伍里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你怎么能这样平庸地过一辈子呢?”

这些话的表面意思就是让他不要端政府里的铁饭碗了,这样没啥出息的,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其实背后的真实意思就是:这里不需要你了,你走吧!

宇文述不愧为老江湖,他很清楚这种青年人的心思和弱点,这种用捧来代替打的方法远比其他手段效果更好。

李密当时只是个十几岁的年轻人,正是心比天高、自命不凡的叛逆期,听宇文述这样给戴了一顶高帽子,顿时觉得自命不凡,形象高大了许多,当然非常高兴。

是啊,我本来是能够做成一番大事业的,怎么能这样平庸的过一辈子呢?

在宇文述的忽悠下,李密毅然决然地主动辞职下岗了。

虽然李密下岗了,然而李密并没有下海,也没有发展第二产业,而是刻苦读书、发奋读书。从此他深居简出,就连和人见面的机会也变得很少了。

但是读书不但要能吃苦,还要有好的老师。俗话说:苦读三年,不如名师一点。李密非常想要得到有学问高深的学者的指导。

在缑山有一个名士叫包恺,此人学问极其高深渊博。李密就去投奔到他的门下,跟着他学习。他牵着一头老黄牛,牛背上放着用草编成的鞍鞯,自己骑在上面,一手拿着牛缰绳,一手拿着一本书专心致志的大声读诵,在老黄牛的牛角上还挂着一册书。这样边走边读,边读边走,就如同现在要考研的大四学生到哪儿都要拿着一本书,时时温习功课。后来他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就被后人当作榜样和模范写进了儿童学习教材三字经之中,称为李密牛角挂书。

李密经常就这样抓住一切时间勤奋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学业进步的很快。

这一天,李密又牵着那头老黄牛,把书挂在牛角之上,边走边大声吟诵。这时他的背后正走着一个人——隋朝的名臣杨素——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杨玄感的老爹。杨素很惊奇这个年轻人的刻苦的精神,在那年月,读书的人本就不多,而能像这样读书的人就更加的稀有了。他骑马在后面跟踪了许久,终于忍不住主动上前,用革命老前辈关爱下一代的神情询问,大致就是你叫什么呀,多大了,读的是什么书呀之类的问题,李密一一作答,说读的是《汉书》之中的《项羽传》。

既然你读的是《项羽传》,那就请你谈谈对项羽的认识和看法。

杨素饶有兴致地要考验一下这个年轻人。

在这位前辈面前不亢不卑,侃侃而谈,把他对项羽的理解有条有理地述说一遍。

这一汇报,杨素大吃了一惊。

此时的杨素已经是身居高位,经历过战场的生死搏杀,也经历过官场的起伏跌宕,有过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一生阅人无数,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对于看人,他非常有眼光。他的敏锐的洞察力,使他一眼就能看出哪些人是有真才实学的,而哪些人只是有嘴上功夫的书呆子。

李密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那种人,这个人有他自己独有的见解和看法。后来的经历说明,杨素看人那是非常的准,除了李密,还有封德彝和李靖,都被杨素准确地从人堆里点了出来,并说出他们将来必将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对于李密,杨素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此人将来非同寻常。于是当时已经是越国公而且官居一品太尉的杨素对一个极其普通的放牛娃李密表示了亲切的关怀和慰问,不但如此,还把李密请到家里,用对待上等客的标准好吃好喝好招待,并让自己的儿子杨玄感和李密交朋友,好让优等生的光辉引领着自己的儿子不断进步。

要知道,杨玄感也是时常跟着老爹上过战场,见过大世面的人。对于老爹杨素这样看重一个放牛娃,杨素很不以为然。可是杨素却对儿子杨玄感说:“此人的见识和气度,远不是你能比得了的。”看来,还真的是知子莫若父。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杨玄感对李密加深了了解,并且成为知己之交。

杨素那可是老臣了,在北周时就已经是百战名将了,而且对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在隋炀帝杨广谋夺太子之位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前面已经讲过,在隋文帝杨坚去世前要改变主意时,杨素更是力挽狂澜,下手谋杀了隋文帝杨坚,扶持杨广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当杨广当了皇帝之后,杨素却开始膨胀,很是自高自大,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对杨广这个皇帝表示出足够的敬畏和爱戴,而是摆出了倚老卖老的姿态,时不时的给杨广弄个小难堪。

杨素是有理由心里膨胀一把的。是啊!要不是老子当年凭着老命怎么怎么样,那里有你小子的今天!

自己的最高权力受到了挑衅,这让杨广非常的不爽,更何况杨广是有着严重的炫耀欲望的人。于是杨广虽说表面上暂时还不能把杨素怎么样,可是总想找个机会除掉他。幸好杨素非常识趣,及时地死掉了,这让杨广反而有了些许的失落,说“假如他没死,我本来是要杀掉他们全家的”——专业用语叫:族诛。

这句不是杨广的心里话,而是他不仅存在于心里而且讲了出来并被史官载入史册的话。这些话就辗转传到了杨素的儿子杨玄感的耳朵里。

虽然老爹杨素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而自己家又是世代高官显贵,可是既然皇帝已经对自己家猜忌了,这些资本反而会成为杀人的动力和借口。杨玄感非常的害怕,他知道杨广是说得出做得出的人,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好多被猜忌的人都遭到了杨广的杀害。

与其被杀头,不如起来搏一搏。杨玄感一直在寻找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杨广要发动对高丽的远征前,很偶尔的一次机会他和杨玄感谈话,大至也就是请谈谈你对远征高丽的看法吧!杨玄感早就想为自己创造一个机会了。他马上站起来,举起拳头信誓旦旦地说:“我们家世代深受皇上的大恩,如果出兵辽东,我愿意带领军队前往。”

大家都可以看出,这句话是相当有水分的,杨玄感根本不想去。但是这样说一来可以麻痹对方,让杨广对自己放松警惕,二来也就是在领导面前装腔作势一番,好取得领导的信任。

杨广同志作为一个喜欢显摆的人,那是非常的自信和自恋,他马上相信了杨玄感的话。表扬杨玄感说:“都说将门里有将,相门里有相,果然不错呀!”从此对他非常的信任,经常让他参加朝政的决议。

杨广同志啊,你是被骗了。也不想想,刚刚还对人说要杀了他们全家,回过头来就给人这样的待遇,你真的以为石头蛋蛋能被捂出小鸡来吗?弱智啊!

杨广要再次远征高丽了,他没有让杨玄感担任远征统帅的重任(次重任因为由杨广本人担任,也没人敢争),却也委派了他一份非常重要的工作,让他在黎阳担任督运粮草的重任。

我的机会来了。杨广啊!我将要拿走你的一切,包括你的性命。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你将来的下场都是你自己作孽造成的,怨不得我。

由于杨广开凿大运河,几次南下江都巡幸,又大搞工程建设,全国的老百姓负担极其的沉重,民不聊生。无数的民工死在路上和工作岗位上,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怨沸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隋帝杨广不但不爱惜民力,反而要连续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全国各族劳动人民和参加远征的广大指战员已经对杨广是非常不满,很多地方已经发生了民变。

杨玄感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什么叫天怒人怨,什么叫众叛亲离,杨广啊,你知道什么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吗?前面有高丽军队死死地拖住你,后面有无数的反政府武装在挖你的墙角,如今我再出兵进攻你,你还能躲得了吗?

他远远地看到了那个万人敬仰的皇帝宝座在向自己亲切地招手,这个位置是你的,快上来坐吧!

是的,我是要坐上去的。杨广先生,你能当皇帝,我为什么不能当皇帝。你一直以来都想要杀我的头,我为什么不能先拿起刀来杀你的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皇帝是你家种下的不成?

但杨玄感不是傻子,他知道起兵叛乱的危险性和严重性,他在起事之前还是做了好多扎实细致的工作的。在他的身边,集聚着一批和他志向相投的人,比如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他时常和这些人讨论起事的具体事宜。杨玄感一面故意逗留漕运,找出一些借口延迟向前方送粮食的时间和数量,一面又设计把远在高丽前线的两个弟弟招回来,一来免遭杀害,二来自己也多了帮手;还有一项就是把在长安的好朋友李密请过来帮自己出主意。

要说李密还真有两把刷子,一来就给杨玄感指出了三条路也就是三套方案:一,带兵直取蓟州;二带兵直取长安;三,带兵就近攻打洛阳。他还指出这三套方案中,第一套是最好的选择。蓟州,就是现在天津的蓟县,是通往辽东的一个重要的门户和物资中转站。我们现在黎阳,如果轻装北上,攻占蓟州,就切断了远在高丽的几十万大军的补给线。我们只要能坚守十天以上,前线的士兵没有了粮草给养,就会陷入恐慌。这样高丽在东边打,我们在屁股后面打,士兵就会发生溃乱。到时只要我们招招手,几十万大军就是我们的了。到那时,我们杀死了杨广,举兵南下,谁还能和我们抗衡呢!如果不选第一套方案,那第二套方案也是不错的选择:就是轻装直取都城长安,守卫长安的卫文升是个废物,好对付。都城长安周围是汉中平原,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我们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然后前面依托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地形,和隋帝争夺天下。这样我们就处在了一个安全的位置,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而第三套方案是:就近向洛阳进发。这样我们会在途中遭到顽强的抵抗,而且洛阳城的城防工事非常坚固,我们浪费许多时间也不一定能攻打下来。时间一长,我们就会处在被四面夹击的地步,这是最不好的结局。

应该说李密是聪明的,他的方案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他之所以给杨玄感提出了三套方案而不是一套,因为他预感到杨玄感极有可能办傻事,他想把最不好的方案和最好的方案对比,用排除法帮杨玄感排除掉这种不好的可能。就好像推销楼房的经销商,为了把自己最好最贵的房子卖出去,他选出了三套不同价位的房子,然后狠命地说最便宜的那套怎样的不可靠,不是最佳的选择,你还是买最贵的那套吧!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么!

可是没有经济实力的买主往往不会买最贵的房子,他们要选择最便宜的房子,因为性价高。杨玄感就是那个经济实力不雄厚的买主,他选择了李密最最不愿意看到的——进攻洛阳,在杨玄感眼里,这条李密认为最不好的方案才应该是最好的方案,他有他自己的理由。

此次东征李渊负责在怀远镇督运粮草——就是管后勤供应。而杨玄感在黎阳掌管后勤供应,负责粮食给养的征集调发和向前线的运输工作。粮食都是从杨玄感的黎阳运到李渊的怀远,再从怀远运到辽东的,也就是说李渊就是杨玄感的下线。

此时辽东的战事非常的激烈,陷于胶着状态的时候,越是到这样的时候,也是物资消耗急剧上升的时候。然而李渊发现,最近以来,杨玄感的粮食却总是发生延误,一问,还总有各种各样充足的理由。

李渊同志这年四十八岁,已经年近知天命之年。从十六岁进入官场,已经摸爬滚打了好几十年,也算是资深老油条了。他见识过太多的阴谋和花招,而且也非常的具有政治的敏锐性。李渊知道黎阳的粮食储备量很充足,也知道道路上的运输能力绰绰有余。杨广已经吃过后勤保障供应不上的亏,他已经调整了供应方案。

到底怎样了?多年从军和从政的经验和直觉告诉他,可能有事情要发生了。

杨玄感这时候用计谋召回了他的两个弟弟,因为这两个弟弟当时正跟随杨广出征高丽,他要一起兵,他的两个弟弟还不立地被杨广给宰了呀!

杨玄感的两个弟弟杨玄挺和杨万石从辽东前线逃回来,杨万石进过高阳的时候,被当地的长官监事许华捉住,在涿郡斩首。而他的另一个弟弟逃回了黎阳。

这时在怀远的李渊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杨玄感可能要造反。果不其然,到了六月,杨玄感就起兵叛乱了。

早就对杨玄感密切注视的李渊马上就得到了消息,一边布置防御,并立即派人把情况报告给了远在高丽前线的皇帝杨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