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郭景祥放下手里的书,脸上还意犹未尽,起身招呼客人,将客人带到放置明朝的那些事儿的书架前,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明朝的那些事儿》,递给老人,说道,“老人家贵姓。”
老人接过书,回答道,“我姓胡,是一名退休的中学历史老师,《明朝的那些事儿》真有电视里说的那样用网络语言写得得有趣、引人发笑吗?”
郭景祥说道,“对,这本书绝对是本好书,不似别的史书,枯燥无趣,沉重,这本书在作者笔下300年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就像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你要是不信,我给你个椅子,你先坐在椅子上看看,你要感觉有趣,你就买,看得没意思,你不买也可以。”
“好,那谢谢你了。”
几分钟后,郭景祥听到老人的哈哈大笑声,不时夹杂着“太有趣了!”“历史还能这样写。”这些赞叹声。
郭景祥抬起头来,一笑,老人这书买定了,果然几分钟后老人拿着书来到收银台结帐。
结完帐,老人感叹地说道,“将一本枯燥无味、沉重的史书写得这么有趣作者也算是一个人才。”
----
长江出版社总编办公室。
“小马,《明朝的那些事儿》销售数据统计出来了没有。”杜文海对小马问道。
秘书小马回答道,“总编,正在统计中,统计好了我马上给你送过来。”
杜文海这时什么事都心思做,一根烟接着一根烟地抽着,办公室里已经烟雾燎绕,他在等《明朝的那些事儿》销售统计报告。
“小马,叫他们快一点。”
“好。”小马转身离开办公室,刚一转身,就跟一个快步跑来的职员撞在一起。
好在两人都没事。
杜文海问道,“小苏,《明朝的那些事儿》销售统计报告出来了吗?”
叫小苏的职员将手里一份报告递给杜文海,说道,“出来了,大家都知道你急着知道《明朝的那些事儿》一天的销售统计数据,所以报告一出来,就叫我赶快送过来。”
杜文海从小苏手里接过报告,眼睛充充扫了一眼,最后将目光停在最后的销售数据上面,说道,“31752本,你们发行部门没算错吗?”
小苏点了点头,“没有,大家算了几遍,汇总过来的销售数据也核实过,没错。”
“好,太棒了!”杜文海大声笑道。
在杜文海的心里,默默算了一个数字,第一天之所以能卖到3万多本,是因为经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几天的火爆宣传累积到今天小说上架一下子爆发出来的数量,以后这个数字将逐步递减,从一天3w多本到一天几千本,几百本,直到卖不到为止,到时又可以再出版《明朝的那些事儿》第二部,沿续第一本一样的火爆销售。
一套7本可以卖几年,按这样的火爆程度下去,预期可以卖到超过1000多万,这是一座可以让出版社连吃几年的金山。
“这几天大家都辛苦了,小马,小苏,通知大家,晚上下班去好再来餐馆庆祝。”杜文海对小马、小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