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
《自然》上的文章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主流媒体关注。因此,科学家们之间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非常强。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也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
在发表前,编辑会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
作者也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所以编辑那里有nb实验室包括通信地址和电话在内的所有联系方式。
正如章程所预料的一样,刊有nb实验室发现“巨磁阻效应”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行后的第三天,就一连接到十几个表示祝贺的国际长途。
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有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有美国科学院的科学家……连电脑巨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都发来贺电,并纷纷邀请共同署名的章程三人去各自的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人们常用“宰相肚内能撑船”来比喻政治家的广阔胸怀和非凡气度,事实上许多科学家也具有这种美德和雅量。
在所有来电祝贺的人中,居然包括两位“巨磁阻效应”真正的发现者!
两位同样名声不显的科学家,对章程三人的成就表示由衷祝贺。认为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发现”,直到快挂电话时才提及他们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但在该现象的研究上远没有nb实验室深入,最后把他们的一些设想毫无保留地告诉章程三人,希望nb实验室能走得更远,让“巨磁阻效应”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他们的胸怀和气度让章程很是惭愧,只能真诚地邀请他们来香港作客。
深奥的物理现象离现实太遥远,而且“巨磁阻效应”很可能要几十或者上百年后才能体现其商业价值,更何况《自然》杂志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总发行量不到四万份,其中还有四分之一要给全世界各大图书馆。
搞基础研究注定要耐得住寂寞,相对学术圈内远称不上轰动的反应,nb实验室的“新发现”在社会上甚至没引起哪怕一丝波澜。
一本免费的《自然》杂志,一张六十英镑的稿费汇款单,几十个祝贺的电话,一切就这么结束了。
之前干什么,以后还要干什么,所谓的科学家跟“首席工程师”一样依然是自封的。
直到王律师向港英政斧提交章程三人的技术移民申请,负责审核的官员经过一番咨询才发现真的很了不起。而被咨询的那几所大学也才意识到nb实验室就在香港,就在他们的身边。
几十项外形设计和实用专利,从侧面证实了章程在学术上的成就。
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多了去了,年龄和学历不再成为问题,技术移民申请毫无疑问地通过了审核。
好处还有很多,香港几所大学先后抛出橄榄枝,章程不仅可以免试入学,还提供全额奖学金。邀请郭俊儒和沈心如担任客座讲师,甚至提议与nb实验室合作,对“巨磁阻效应”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上大学就算了,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为了给nb电气招揽更多人才,郭俊儒和沈心如在章程的威胁下,只能硬着头皮接受香港中文大学和理工大学的邀请,每周去讲三堂课。
至于合作,章程是求之不得。
不仅让刘思伟一口答应下来,还挤出三百万港币作为经费,把大厦四层和五层从原租户手里高价转租过来,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理学院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工程学院的专家教授们,共同参与nb实验室对“巨磁阻效应”的研究。
有韩国四星集团近两百万美元的代工预付款,有海外部同事赚来的回头钱,公司财务状况得到很大改观。nb实验室这笔有利于公司未来发展,有利于提高公司声誉,更有利于nb电工上市的支出,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赞同。
确定研究方向,组建课题小组,装修实验室,添置实验设备,抽调香江公司研发人员来港充实研究队伍……这一切还没忙完,就已经进入到1988年的最后一个月。
海外部和商务部的外籍员工可能需要回各自国家跟亲人们一起过圣诞节,刘思伟跟章程一商量,决定通知他们提前返港。
“董事长不在,章也不在,连亨利那小子都不在,伙计们,我感觉公司的气氛很不对劲!”
“是啊,”看着对面空荡荡的办公室,阮少京不无失落地附和道:“虽然算不上凯旋而归,但我们也不应该受到如此冷落。”
韩国分公司经理李景浩一边和陈安妮一起给众人分发他们带回来的小礼物,一边若无其事地笑道:“也许他们有更重要的事,这是一点小意思,菲利普,祝你和你的家人圣诞快乐。”
作为海外部总经理,丹尼尔认为有必要为部下们争取应得的礼遇,正准备去隔壁给董事长和章程再打一次电话,总台接待梁宝儿突然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